短句屋 > 语录 > 经典语录 >

采莲曲古诗带拼音译文【精选50句】

时间: admin 经典语录

1、诗的前两句的描写,让人感觉到这些采莲

2、少女简直就是美丽的大自然的一部分;后

3、两句写的是伫立凝望者在刹那间所产生的

4、这首诗写的是采莲少女,但诗中并不正面

5、《采莲曲》唐代:王昌龄

6、译文:菱叶随着水波随风飘扬,荷叶在风中随风摇曳;在荷花深处,采莲的小船在荷花塘飞快穿梭。采莲姑娘碰见自己的心上人,想跟他说话却低头羞涩微笑,哪想到自己头上的玉簪掉落水中。

7、一群采莲姑娘身穿和绿色荷叶一样颜色的罗裙,粉红的荷花映照着姑娘们鲜艳的脸庞。她们混杂在池塘中难以发现,直到听到姑娘们的歌声,才知道有人在荷塘中。

8、《采莲曲》

9、采莲曲·其一

10、描写,而是用荷叶与罗裙一样绿、荷花与

11、《采莲曲》唐代:白居易

12、芙蓉:指荷花。

13、脸庞一样红、不见人影闻歌声等手法加以

14、采莲曲唐.王昌龄

15、衬托描写,巧妙地将采莲少女的美丽与大

16、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17、描写,后两句侧重于写主观感受,客观描

18、釆莲少女的罗裙与荷叶好像是用同一颜色的布料剪裁的,少女的脸庞掩映在盛开的荷花间,相映成趣。混入莲池中不见了踪影,听到歌声才知道是有人来了。

19、应该是《采莲曲》

20、写与主观感受相结合的手法,很好地表现

21、作者王昌龄

22、了人花难辨、花人同美的引人遐想的伙

23、采莲少女的绿罗裙融入到田田荷叶中,仿佛一色,少女的脸庞掩映在盛开的荷花间,相互映照。

24、菱叶萦波荷飐风,荷花深处小船通。逢郎欲语低头笑,碧玉搔头落水中。

25、注释罗裙:用细软而有疏孔的丝织品制成的裙子。

26、哪是少女的绿裙红颜。

27、释文:采莲少女的绿罗裙融入到田田荷叶中,仿佛一色,少女的脸庞掩映在盛开的荷花间,相互映照。混入莲池中不见了踪影,听到歌声四起才觉察到有人前来。

28、《采莲曲》唐.王昌龄

29、这首诗像一幅美妙的采莲图,描写了江南采莲少女的劳动生活和青春的欢乐。

30、始觉:才知道。

31、这首诗展现采莲女在荷塘中若隐若现、若有若无,人花难辨,花人同类的生动画面,表现出采莲女天真浪漫、朝气蓬勃的性格。

32、看不见:指分不清哪是芙蓉的绿叶红花,

33、唐·王昌龄

34、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35、这首诗用乐府旧题写男女恋情,少女欲语低头的羞涩神态,以及搔头落水的细节描写,都自然逼真,意味无穷。犹如一卷望不尽的画面,使人百读不厌。

36、《采莲曲》译文

37、混入莲池中不见了踪影,听到歌声四起才觉察到有人前来。

38、自然融为一体。全诗生动活泼,富于诗情

39、闻歌:听到歌声。

40、采莲曲唐王昌龄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译文采莲少女的绿罗裙融入到田田荷叶中,仿佛一色,少女的脸庞掩映在盛开的荷花间,相互映照。混入莲池中不见了踪影,听到歌声四起才觉察到有人前来。注释罗裙:用细软而有疏孔的丝织品制成的裙子。一色裁:像是用同一颜色的衣料剪裁的。芙蓉:指荷花。乱入:杂入、混入。看不见:指分不清哪是芙蓉的绿叶红花,哪是少女的绿裙红颜。闻歌:听到歌声。始觉:才知道。鉴赏  这首诗写的是采莲少女,但诗中并不正面描写,而是用荷叶与罗裙一样绿、荷花与脸庞一样红、不见人影闻歌声等手法加以衬托描写,巧妙地将采莲少女的美丽与大自然融为一体。全诗生动活泼,富于诗情画意,饶有生活情趣。  诗的前两句的描写,让人感觉到这些采莲少女简直就是美丽的大自然的一部分;后两句写的是伫立凝望者在刹那间所产生的一种人花难辨的感觉。前两句侧重于客观描写,后两句侧重于写主观感受,客观描写与主观感受相结合的手法,很好地表现了人花难辨、花人同美的引人遐想的优美意境。  如果把这首诗看作一幅《采莲图》,画面的中心自然是采莲少女们。但作者却自始至终不让她们在这画面上出现,而是让她们夹杂在田田荷叶、艳艳荷花丛中,若隐若现,若有若无,使采莲少女与美丽的大自然融为一体,使全诗别具一种引人遐想的优美意境。这样的艺术构思,是独具匠心的。  一开头就巧妙地把采莲少女和周围的自然环境组成一个和谐统一的整体——“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说女子的罗裙绿得像荷叶一样,不过是个普通的比喻;而这里写的是采莲少女,置身莲池,说荷叶与罗裙一色,那便是“本地风光”,是“赋”而不是“比”了,显得生动喜人,兼有素朴和美艳的风致。次句的芙蓉即荷花。说少女的脸庞红润艳丽如同出水的荷花,这样的比喻也不算新鲜。但“芙蓉向脸两边开”却又不单是比喻,而是描绘出一幅美丽的图景:采莲少女的脸庞正掩映在盛开的荷花中间,看上去好象鲜艳的荷花正朝着少女的脸庞开放。把这两句联成一体,读者仿佛看到,在那一片绿荷红莲丛中,采莲少女的绿罗裙已经融入田田荷叶之中,几乎分不清孰为荷叶,孰为罗裙;而少女的脸庞则与鲜艳的荷花相互照映,人花难辨。让人感到,这些采莲女子简直就是美丽的大自然的一部分,或者说竟是荷花的精灵。这描写既具有真切的生活实感。  第三小分句“乱入池中看不见”,紧承前两句而来。乱入、杂入、混入之意。荷叶罗裙,芙蓉人面,本就恍若一体,难以分辨,只有在定晴细察时才勉强可辨;所以稍一错神,采莲少女又与绿荷红莲浑然为一,忽然不见踪影了。这一句所写的正是伫立凝望者在刹那间所产生的一种人花莫辨,是耶非耶的感觉,一种变幻莫测的惊奇与怅惘。这是通常所说“看花了眼”时常有的情形。然而,正当踟蹰怅惘、望而不见之际,莲塘中歌声四起,忽又恍然大悟,“看不见”的采莲女子仍在这田田荷叶、艳艳荷花之中。“始觉有人来”要和“闻歌”联在一起体味。本已“不见”,忽而“闻歌”,方知“有人”;但人却又仍然掩映于荷叶荷花之中,故虽闻歌而不见她们的身姿面影。这真是所谓“菱歌唱不彻,知在此塘中”(崔国辅《小长干曲》)了。这一描写,更增加了画面的生动意趣和诗境的含蕴,令人宛见十亩莲塘,荷花盛开,菱歌四起的情景,和观望者闻歌神驰、伫立凝望的情状,而采莲少女们充满青春活力的欢乐情绪也洋溢在这闻歌而不见人的荷塘之中。直到最后,作者仍不让画的主角明显出现在画面上,那目的,除了把她们作为美丽的大自然的化身之外,还因为这样描写,才能留下悠然不尽的情味。借助动词,展现采莲女在荷塘中若隐若现、若有若无,人花难辨,花人同类的生动画面,表现出采莲女天真浪漫、朝气蓬勃的性格。

41、画意,饶有生活情趣。

42、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43、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44、乱入:杂入、混入。

45、唐代:王昌龄

46、采莲曲不是刘长卿的作品,而是王昌龄所写。

47、一种人花难辨的感觉。前两句侧重于客观

48、译文:采莲少女的绿罗裙跟荷花塘里荷叶的颜色一样,少女的脸庞掩映在盛开的荷花间,相互映照。少女的脸庞混入莲池中不见了踪影,听到身边歌声四起才发现有人过来了。

49、一色裁:像是用同一颜色的衣料剪裁的。

50、译文:采莲女的罗裙绿得像荷叶一样,出水的荷花正朝着采莲女的脸庞开放。碧罗裙芙蓉面混杂在荷花池中难以辨认,听到歌声才发觉池中有人来采莲。

2338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