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句屋 > 语录 > 经典语录 >

廉洁故事【58句精选】

时间: admin 经典语录

1、金海陵王执政时,刘焕任任丘县县尉。任丘县县令是个贪财的人,刘焕遇事就提醒他“收敛贪财之心,少干贪占之事”。这个县令还能听进他的劝告,与刘焕共事期间真的多干实事,不搞贪占。后来,朝廷考核官员时,县令受到奖赏。县令置酒感谢刘焕:“你有廉慎之德,使我获得了奖赏,感谢你的提醒和规劝。”

2、妻劝夫廉

3、晏婴一裘

4、官员为政清廉与否,自律相当重要,但他律亦不可少。下面的几则古人劝廉的故事,对于今天加强廉政建设无疑也大有裨益。

5、于谦,可以作为是清正廉明的代表了。他是我国明代有名的清官,深得老百姓的爱戴,被尊敬地称为“于青天”。

6、我以不贪为宝

7、“一字”故事见清廉

8、东汉时,一位叫刘宠的人任会稽太守,他改革弊政,废除苛捐杂税,为官司十分清廉。后来他被朝廷调任为大匠之职,临走,当地百姓主动凑钱来送给即将离开的刘宠,刘宠不受。后来实在盛情难却,就从中拿了一枚铜钱象征性地收下。他因此而被称为“一钱太守”。

9、周总理的一件睡衣穿了二十多年,破了补,补了再补,已经磨得无绒了仍舍不得丢弃。一件衬衣已经旧得换了袖口领子,一件衣服补得颜色已经不一了,他在穿,当别人要求他换新的时候,他总是说:“旧的可以穿。”

10、他任监察御史时,主要负责贵州地区的监察工作,他查处了几乎所有陈年积案,并使新案发案率几乎降为零,贵州吏治焕然一新。当地官民特别是少数民族同胞“敬之如神明,爱之如父母”。

11、宋时,刘温臾在朝中身居要职,一个自称他门生的人送给他一车粮草,刘温臾推辞不掉,当即答谢回赠他一套华丽的衣服,其价值高于一车粮草的数倍,那人见达不到送礼行贿的目的,只好将粮草拖了回去。

12、他平凡,却用责任撑起了孩子们的未来;他年长,却有一颗奋斗不息的年轻的心;他慈爱,是孩子们尊重敬爱的长辈;他敬业,是家长和学生交口称赞的好老师。他就是庆阳四中模范教师郭世喜。他所带的班级班风正、学风浓,年年被评为“先进集体”,他本人也多次被评为“模范班主任”

13、晋代人吴隐之任广州太守,在广州城外,见一池泉水名“贪泉”。当地传说饮了贪泉之水,便会贪婪成性。他信这些,照饮不误,饮后还写了一首诗:“古人云:此水,一歃怀千金。试使夷齐饮,终当不易心。”他在任期间,果然廉洁自律,坚持了自己的操守。

14、春秋时期,宋国有一个人上山采石时,采到一块宝玉,他担心别人会来抢,想拿出去卖,又怕被商人占了便宜。想来想去,他决定把这块宝玉送给京城里的大官。

15、于谦60岁寿辰那天,门口送礼的人络绎不绝。于谦叮属管家,一概不收寿礼。皇上因于谦忠心报国,战功卓着,派人送了一只玉猫金座钟。谁知管家根据于谦的嘱咐把送礼的太监拒之门外。太监有点不高兴了,就写了“劳苦功高德望重,日夜辛劳劲不松。今日皇上把礼送,拒礼门外情不通。”四句话,叫管家送给于谦。于谦见了,在下面添了四句:“为国办事心应忠,做官最怕常贪功。辛劳本是分内事,拒礼为开廉洁风。”太监见于谦这样坚决,无话可说,回去向皇上复命去了。

16、古时,东关临池司马孟宗在外做渔官时,因妻子爱吃鱼,他便把腌鱼寄给妻子。其妻却将鱼如数退回,并附言说:“你做渔官,却把腌鱼寄给我,别人如何看呢?”为此,她三年不吃鱼,司马孟宗从此也恪守清廉。

17、母劝子廉

18、我国现代著名经济学家、社会活动家马寅初解放前曾担任浙江省财政厅长。有一天,德清县有一个想当县长的人托人将一千大洋送给马寅初,请马寅初开开后门,让他就任某县县长。马寅初勃然大怒,骂道:“不要脸的东西,这种人今天能用钱打关节,真的当了县长,一定是个贪官。凭这一条,他就不能当县长。立即吩咐来人把钱退回。

19、老劝新廉

20、周恩来总理的衣服

21、杨震拒金:东汉时,杨震在赴任途中经过昌邑时,昌邑县令王密山来拜访他,并怀金十斤相赠。杨震说:“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王密没听明白杨震的责备之意,说:“天黑,无人知晓。”杨震说:“天知,神知,你知,我知,何谓无知?”王密这才明白过来,大感惭愧,怏怏而去。

22、清顺治年间,侯抒愫任潍县知县时,操守清正。大商人郭某遭了官司,有十多个官员为其说情,侯抒愫都闭门不见。侯抒愫为官清正与其哥哥的劝导是分不开的。当初,侯抒愫任知县时,其哥哥侯抒恽就劝戒说:“我们家世代清白,你如果贪一文钱回来,我就不认你这个弟弟了。”

23、“萧萧行李向东还,要过前途最险滩。若有赃私并土物,任它沉在碧波间。”

24、三、弹劾张尧佐

25、明朝有个兵部尚书叫王廷相。有一次,他给新上任的御史讲了这样一件事:一天,他坐轿外出,走到半路下雨了。雨后再上路时,一个穿着新鞋的轿夫小心翼翼,后来还是一不小心踩到了水洼里,鞋面被弄脏了。于是,这个轿夫便不再顾惜新鞋,再遇到泥水,便满不在乎地踩上去。御史是负有弹劾、纠察官员过错之责的人,王廷相讲的这个故事,其中的寓意很深,是劝戒御史引以为戒,坚持防微杜渐,以保清廉本色。

26、廉洁小故事3

27、包拯任天长县知县时,一天有人来告官,说自家牛舌被人割去,请包拯捉拿盗取牛舌的人。包拯说“你回去把牛杀了,然后去卖”,该人回家照着包拯的吩咐把牛杀了,卖了。不久,有人跑到包拯这来控告私杀牛的人(真宗期间,宋有禁屠牛之诏)。包拯说:“你为什么割了人家的牛舌,还来告发人家?”,那人惊叹于包拯的明察秋毫、断案如神,只好乖乖招供。

28、在发展的过程中,它也由个人的修养发展到对官员的道德要求,进而到今天早已经成为一种社会的价值取向,一种社会的价值追求。已经深入人心,得到了人们的认可,形成的是一种具有约束力的道德准则,现在更是上升到一个更高的层次——法律准则。

29、下劝上廉

30、廉洁,社会永恒的价值追求。

31、有一次,吴讷巡访贵州准备返回时,地方官员为讨好他,派人携黄金百两追上他予以馈赠。吴讷向来对行贿之举十分反感,但是他并不是简单拒绝。他接过黄金,并未启封,而是在上面题诗一首,让来者带回,这首《题诗拒金》流传至今。

32、厚谢婉拒

33、宝元二年,包拯徙知端州(今广东肇庆),端州以盛产端砚出名,唐代就有“端州石砚人间重”之说。宋代规定端州每年供奉朝廷一定数量的端砚。在包拯之前,历任端州地方长官在供奉朝廷端砚时,必多征收贡砚数十倍,用来贿赂当朝权贵,给当地带来额外的负担。包拯到任后,下达命令只按上交贡砚的数量征集,额外概不征收。职满离任时,包拯不私带一块贡砚。包拯为官清正廉洁,深为时人赞叹。

34、大义退玉璧西汉着名史学家司马迁:任太史令时,朝中最得势的将军李广利千方百计想拉拢他,便派家人给他送来一对珍贵的玉璧。司马迁之女妹绢见这对晶莹透亮的玉璧非常喜欢,司马迁却深情地开导女儿说:“玉璧贵在无瑕,人也应如此。如果我收下这对玉璧,心灵上就会留下斑污,并要受制于人。”说完便命人把玉璧退了回去。

35、“不受曰廉,不污曰洁”。廉洁,作为一种社会价值取向,始终引领着社会向前发展,形成一种良性的追求。这种价值追求早在战国时期便已出现,见屈原的《楚辞.招魂》:“朕幼清以廉洁兮,身服义尔未沫”。随后一直沿用,直至今天。

36、《宋史》论包拯说“拯性峭直,恶吏苛刻,务敦厚,虽甚嫉恶,而未尝不推以忠恕也。与人不苟合,不伪辞色悦人,平居无私书,故人亲党皆绝之”。意思是说包拯虽嫉恶如仇,然为人忠恕。古人说“公生明,廉生威”,用此形容包拯一生,至当!

37、拒收金错刀汉代天文学家张衡:曾两度任朝廷太史令,永和初年又出任河间相牗地方官牍。当时,世风日下,弊政甚多,但张衡法治严明,着力打击那些地方豪强劣绅。为此,有的豪富便派人暗中送来“金错刀”,进行贿赂。然而,张衡并没有被金钱所诱惑,他愤然拒收“金错刀”,使这些富豪的阴谋彻底破产。张衡坚持“法治不失志”,过了不久,郡中上下肃然,民风大正,百姓安居乐业。

38、二、不持一砚归

39、陈世美与秦香莲:讲述了北宋时期才女秦香莲和书生陈世美相爱结合,阴差阳错之下,进京赶考的陈世美误以为妻儿在洪灾中身亡,娶了公主,其后秦香莲千里寻夫,引发一连串悲剧故事。

40、狸猫换太子

41、春秋齐景公时,齐国的良相晏婴一生崇尚节俭。他平日粗茶淡饭,妻室只着布衣,从不奢望丝绸。晏婴自己有一狐裘,一直穿了三十年,别人讥笑他,他却泰然处之。景公称赞他勤政廉洁,并赐给他千金之裘,但他却坚辞不接受。

42、于是,他带着宝玉,来到京城掌管工程的大官子罕府中,献上宝玉。子罕觉得很奇怪,便问道“我和你素不相识,你为什么要献宝玉给我?我可从来不收别人任何礼物的。”那人以为子罕怀疑这是一块假玉,就答道“这块玉我请玉匠看过,确实是一块真玉,价值连城,所以我才送给你的。”子罕说“我把不贪的品格当作珍宝,你把这块玉石当作珍宝,如果你把玉给了我,我们俩人都丧失了珍宝,不如你我还是各自保存自己的珍宝吧!”那人跪下恳求道“我们小百姓,拿着这样珍贵的东西,是不敢出门的,我把它献给你,是为了免于祸患。”子罕就让那人暂时留下,请玉匠把那块宝玉雕琢加工好,然后帮他把玉卖掉,把所得的钱全部交给那人,并派人送他回家。

43、张尧佐,仁宗宠妃张贵人的伯父。包拯说他“早缘恩幸,骤阶华要”,意思是说张尧佐任职三司使要职,乃凭借私人恩幸,非有实际才干。包拯揭露其在三司使任上“本职隳废,利权反复,公私困敝,中外危惧”,直言此人为“贪庸不才”。由于官非其人,导致公私困敝,包拯强烈要求罢免张尧佐的计臣职位,另选才能。但仁宗对张尧佐仍恩宠有加,不久拜张尧佐“淮康军节度使,群牧制置使,宣徽南院使,景灵宫使”。包拯再次弹劾,直言仁宗此举“私于后宫,不独于圣德有损抑,又事体不可之至甚者也”。张尧佐迫于压力,不得已辞去宣徽、景灵使。

44、一、巧断牛舌案

45、这个故事见于《左传·襄公十五年》。后来,人们就用“不贪为宝”这句成语来形容清正廉洁的高尚品质。

46、包拯,字希仁,北宋庐州人。作为历史上的知名廉吏,包拯为官廉洁刚正,严明执法,勤政爱民,节俭无私,后人称之为包青天。包拯一生,留下许多广为流传的廉政故事。

47、马寅初拒贿

48、东晋西征大将军陶侃做浔阳县吏时,曾主管县衙鱼肉及精美食品供应。有一回,他派人送一瓦锅鱼制品给母亲谌氏。谌氏原封未动让人退回,并附信一封:“你做县吏,送给我公物,不但不能使我受益,还会增加我对你的担忧。”她规劝儿子要公私分明,为政清廉。在母亲的教导下,陶侃反思自己,改过自新,后来以政绩显著闻名于世。

49、狸猫换太子:传说中的包公最辉煌的功绩是审出了发生在宫中的一件大案——狸猫换太子案,替宋仁宗皇帝找回了自己的亲生母亲。

50、兄劝弟廉

51、吴讷是明朝一位清廉的官员。洪熙元年,他被任命为监察御史。吴讷以严肃官风法纪为己任,曾严惩贪官董正等44人,威震朝野。

52、以廉为宝:春秋时,宋国司城子罕清正廉洁,受人爱戴。有人得到一块宝玉,请人鉴定后拿去献给子罕,子罕拒不接受,说:“您以宝石为宝,而我以不贪为宝。如果我接受了您的玉,那我们俩就都失去了自己的宝物。倒不如我们各有其宝呢?

53、一钱太守:东汉时,一位叫刘宠的人任会稽太守,他改革弊政,废除苛捐杂税,为官十分清廉。后来他被朝廷调任为大匠之职,临走,当地百姓主动凑钱来送给即将离开的刘宠,刘宠不受。后来实在盛情难却,就从中拿了一枚铜钱象征性地收下。他因此而被称为“一钱太守”

54、一钱太守

55、我觉得每一个老师都是两袖清风,清正廉洁,老师是最清贫的,无私奉献自己的光和热,像蜡烛一样燃烧自己照亮别人,前些年,老师工资低,孩子多,大多数都是单职工,生活困难,都种点地做辅助,自己家没有农具,车马都没有,更没有四轮车,种地收地都求人,可难了,省吃俭用的把孩子拉扯大了,自己也老了,一身的病,不中用了,这就是过去那些年老师清廉的故事。

56、于谦办事铁面无私,清廉正直,得罪了朝廷中的一些贪官。皇帝也觉得于谦不通人情,不把皇上放在眼里,心中老是不快,于是在贪官的诬陷下,皇帝寻了个罪名,撤了于谦的官,还要问他的罪。于谦在牢里写下了这样的一首诗:“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57、包拯是一位传奇性人物,是家喻户晓的典型,他一生清廉无私断案如神,破过无数的案件,以包青天为主题的故事真是太多了,不能一一列举,这里给大家说一下比较经典传颂的的6个故事

58、打黄袍:包拯奉旨陈州放粮,在天齐庙遇盲丐妇告状,历数当年宫闱秘事。此妇即是真宗之妃,是当朝天子之母,并有黄绫诗帕为证。包拯当即答应代其回朝辨冤。包拯回京,借元宵观灯之际,特设雷强张继保灯戏,指出皇帝不孝。

2411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