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句屋 > 语录 > 经典语录 >

端午节习俗精选155句

时间: admin 经典语录

1、点雄黄酒

2、古时为祭祀投江的屈原,荆楚之人农历五月五日会煮糯米饭或蒸粽糕投入江中,为恐鱼吃掉,人们想出用粽叶包米,外缠彩丝。后来,吃粽子就成了端午节的风俗。粽子用江米、黄米、小枣做成,俗称“二米粽子”。

3、悬钟馗像

4、这种说法闻一多先生在他的论文《端午考》中有较为详细的论述。

5、傣族粽包节。傣族民间节日。流行于今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部分地区。夏历五月初五日举行。节日里,未婚青年男女身着盛装,在村边树下围成一圈唱情歌。然后,小伙子把粽包掷给自己所看中的姑娘,若姑娘也有意,就拾起粽包,双双到附近僻静处谈情说爱,至日落西天时才离去。

6、古人认为,五月五日为恶月、恶日,因此端午节这天一定要在室内挂避邪驱鬼的符咒。而且挂驱鬼符还有一些严格的仪式,例如说必须在端午日出或正午时书写,书写材料用生朱,砚内、书写人口中必须放上硝石等等。

7、赛龙舟,端午节最主要的一个习俗。是在屈原投江后,许多人划船追赶着去拯救,追赶到洞庭湖时没有了踪迹,之后每年五月初五借划龙舟来驱散江里的鱼,不让鱼吃掉屈原的身体,这样赛龙舟也就成了一种端午的习俗了。

8、艾草,可全草用药,李时珍的《本草纲目》里就说,“艾叶能灸百病”。

9、贴葫芦花

10、端午节的特点是为纪念屈原而开展各种纪念活动,并因此形成了风俗(习俗)。

11、“五月五日天晴明,杨花绕江啼晓莺。使君未出郡斋外,江上早闻齐和声。使君出时皆有准,马前已被红旗引。两岸罗衣破晕香,银钗照日如霜刃。鼓声三下红旗开,两龙跃出浮水来。棹影斡波飞万剑,鼓声劈浪鸣千雷。鼓声渐急标将近,两龙望标目如瞬。坡上人呼霹雳惊,竿头彩挂虹蜺晕。前船抢水已得标,后船失势空挥桡。疮眉血首争不定,输岸一朋心似烧。只将输赢分罚赏,两岸十舟五来往。须臾戏罢各东西,竞脱文身请书上。吾今细观竞渡儿,何殊当路权相持。不思得岸各休去,会到摧车折楫时。”

12、传说唐朝末年,一个名叫黄巢的人起兵造反,据说他杀人如麻,十分可怕、

13、中国古代一直以红、黄、白、青、黑五色为吉祥色。每年端午节清晨,大人起床后第一件事便是在孩子手腕、脚腕、脖子上拴五色线。传说五色线不能随便丢弃,只能在夏季第一场大雨或第一次洗澡时扔到河里,意味着让河水将疾病冲走。据说,戴五色线的孩子可以避开蛇蝎类毒虫的伤害,常保安康。

14、因为夏至过后,天气燥热,蛇虫滋生。为了驱蚊辟邪,人们便引申出了各种活动。

15、其他习俗:1、中秋婚育俗信,如:偷瓜送子、照月得子、乞月为媒、偷菜求郎等。

16、思夫心切的孟姜女决定千里寻夫。那时正值五月,家家户户都在包粽子,孟姜女也包了丈夫最喜欢吃的粽子,但让她没想到的是,她的丈夫其实早就死在城墙之内了,伤心不已的孟姜女痛哭失声。

17、端午节习俗:端午吃粽子

18、游百病,盛行于贵州地区的端午习俗。

19、吃粽子,赛龙舟。

20、妇人的一番话让皇朝十分感动,他对夫人说他就是黄巢,而且他从来不伤害老百姓,只和官府打。

21、端午节习俗:拴五色线

22、端午节临近夏至,天气越来越炎热,细菌滋生,人容易中暑生病,古人于是食用五毒饼消病强身。据说,吃了五毒饼可以增强抵抗力,灭虫免灾。

23、赛龙舟是端午节的一项重要活动,它最早当是古越族人祭水神或龙神的一种祭祀活动,其起源有可能始于原始社会末期。已流传两千多年。史书记载,赛龙舟是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而兴起的。由此可见,赛龙舟不仅是一种体育娱乐活动,更体现出人们心中的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

24、闻一多先生认为,上古吴越地区的人们对龙的崇拜,认为自己是龙的子孙,是一种标准的图腾崇拜。

25、包粽子,门口挂艾,喝雄黄酒。

26、这一天,正好就是五月初五端午节,所以后来每到这个日子,人们都会在门前插上艾草,以保平安,久而久之,插艾草的习俗也就流传了下来。

27、佩香囊,传说有避邪驱瘟之意,实际是用于襟头点缀装饰。香囊内有朱砂、雄黄、香药,外包以丝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丝线弦扣成索,作各种不同形状,结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珑可爱。

28、端午节习俗:

29、悬艾叶菖蒲,民谚说:“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在端午节,人们把插艾和菖蒲作为重要内容之一。家家都洒扫庭除,以菖蒲、艾条插于门眉,悬于堂中。并用菖蒲、艾叶、榴花、蒜头、龙船花,制成人形或虎形,称为艾人、艾虎;制成花环、佩饰,美丽芬芳,妇人争相佩戴,用以驱瘴。古人插艾和菖蒲是有一定防病作用的。端午节也是自古相传的“卫生节”,人们在这一天洒扫庭院,挂艾枝,悬菖蒲,洒雄黄水,饮雄黄酒,激浊除腐,杀菌防病。

30、妇人立刻把这个消息传给了其他村民,果然,所有的老百姓都躲过了一劫。

31、为了纪念他们的爱情,人们将粽子包成三角形,一个代表阴,一个角代表阳,象征二人从此阴阳相隔,却又永不分离。

32、关于插艾草的起源,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

33、关于屈原谏言的故事在《史记·屈原列传》、《无能子》、《新列国志》、《清宫禁二年记》中均有记载。

34、老早准备盐好鸭蛋候节期前后吃;

35、家家都必须吃粽子和红蛋这是端午节的习俗,各地还有各地的习俗比如每家每户大门前都挂上艾叶,还有许多地方会进行赛龙舟比赛,包棕子比赛等等许多地方民俗,都是为了纪念我们伟大的屈原,所以各个地方的端午习俗都大同小异,都是欢歌笑语庆祝端午。

36、在端午节,人们把插艾和菖蒲作为重要内容之一。家家户户都要洒扫庭院,以菖蒲、艾条插于门眉,悬于堂中。并用菖蒲、艾叶、榴花、蒜头、龙船花,制成人形或虎形,称为艾人、艾虎;制成花环、佩饰,美丽芬芳,妇人争相佩戴,用以驱瘴。

37、端午食粽、赛龙舟、佩香囊、悬艾、悬钟馗像、栓五色丝线、放纸鸢、洗草药水、打午时水、浸龙舟水。

38、二、插艾草,去邪气

39、赛龙舟,吃粽子,喝雄黄酒,,吃五黄,斗蛋,

40、吃粽子,这是中国人民的又一传统习俗。粽子,又叫“角黍”、“筒粽”。其由来已久,花样繁多。一直到今天,每年五月初,中国百姓家家都要浸糯米、洗粽叶、包粽子,其花色品种更为繁多。从馅料看,北方多包小枣的北京枣粽;南方则有豆沙、鲜肉、火腿、蛋黄等多种馅料,其中以浙江嘉兴粽子为代表。

41、妇人回答说,年龄大的孩子的父母都被乱军打死了,是遗孤,年龄小的是我的孩子,如果黄巢打来了,我宁可放弃我自己的孩子,也要保护亲人的孩子。受人之托,就要忠人之事。

42、中秋敬老习俗

43、屈原,战国时期楚国人,曾担任“左徒”一职。

44、因为葫芦是“福禄”的谐音。古时人们会用红色毛边纸剪成葫芦,里面包括“五毒”图案,称为“葫芦花”,五月一日贴出,五月五日午时摘下扔掉,称为“扔灾”。

45、吃粽子,是端午节最古老的习俗。

46、有一天,父子俩一起去打鱼,突然之间,狂风大作,深潭中突然蹿起一条恶龙,一下就把九保给拖走了。保公急忙跳入潭水中寻找,找到了一个龙洞,他游到龙洞里一看,儿子已经死了。

47、如今的粽子多为三角形,其实最早的粽子是没有固定的形状的。

48、黄巢起义

49、饮雄黄酒,在长江流域地区的人家很盛行。

50、其实,在古代,竞渡活动一开始并不是端午特有的活动,或早或晚都可以举行竞渡,比如《会稽志》中就记载到:“二月二日,帅府领客观竞渡。”

51、除了插艾草以避毒之外,人们还将蝎、蜈蚣、壁虎、蟾蜍、蜘蛛等五毒的图案秀在背心上,小孩子穿着便能避毒。

52、第二天,人们就按照龙所说的,用杉树做了一条小舟,在江水上滑了几天,果然降了喜雨,那一天就是五月初五。

53、越王勾践剑

54、妇人见黄巢是一个外乡人,便立刻小声的对他说:“县衙大爷已传令,说黄巢马上进城了,让我们快些逃命。”

55、关于赛龙舟的习俗最早源于上古时期人们的图腾崇拜。

56、雄黄也是一种药材,据说能杀百毒。所以在端午节时,古人们会将雄黄泡在酒中,在小孩的耳朵、鼻子、脑门、手腕、脚腕等处抹上雄黄酒,据说,这种做法可以使蚊虫、蛇、蝎、蜈蚣、壁虎、蜘蛛等不上身。

57、因为菖蒲的叶子形状似剑,古人称之为“水剑”,说它可“斩千邪”。人们便会把菖蒲刻成“小人儿”、“小葫芦”等形状,挂在儿童脖子上,以求吉利。也会挂在门楣,起到驱魔祛鬼的效果。

58、中秋吃螃蟹、枣、栗子

59、端午节的风俗是:

60、包子,粽子,雄黄酒,大蒜子一碗端午日中午享用;

61、关于龙舟竞渡,还有另一种说法也流传了下来,就是记载于《楚传》中的“越王勾践说”。

62、佩香囊,端午节小孩佩戴香囊主要是避邪驱瘟的,香囊中包有朱砂,雄黄,香药等用丝布包裹着,上面用绳,珠子作佩带,下面结个流苏,作成各种不同的香囊,现在香囊里也有放薰衣草,茶叶等放在衣柜里除湿,除霉,也有青年男女送香囊来表达爱意。

63、端午习俗非常多,根据地域不同而又存在着习俗内容或习俗细节上的差异,虽然各地过法虽不尽相同,但划龙船、食粽子是普遍习俗。端午节通过传统民俗活动展演,既能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又能很好的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端午节的习俗有扒龙船、食粽子、挂艾草与菖蒲等:

64、食粽子,是中国人一个传统的习俗,用粽叶包裹着糯米,放在锅中煮熟,以前在读书的人吃那包裹着枣的粽子,叫“枣粽”与“早中”偕音,意味着早中状元,现在都喜欢粽子里包肉,蛋黄,绿豆等,随个人口味,每年的五月初五,家家户户都会提前做好粽子在端午时食用的。

65、有一天,黄巢和他的起义军来到了河南邓州。

66、吃五毒饼

67、端午节吃粽子,这是中国人民的又一传统习俗。粽子,又叫做“角黍”、“筒粽”。其由来已久,花样繁多。端午节的早晨家家吃粽子纪念屈原,一般是前一天把粽子包好,在夜间煮熟,早晨食用。

68、渐渐地,赛龙舟便演化成了习俗,流传了下来。

69、祭祀是古代的传统,牛则是高级别的祭品,只有皇帝主持的祭祀活动才会用,普通老百姓则会用粽叶将黍米包裹起来,因为古人认为牛的角是可以通灵的,所以便把粽子包成牛角的形状用来祭祀。

70、端午就是古代的夏至。

71、端午节习俗:赛龙舟

72、以为发生了什么事的黄巢顺口就对身边的一个妇人问道:“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73、答:1,女儿女婿们送岳父母长辈们的节日礼;

74、端午吃粽子是我国的传统习俗,不过在郴州苏仙区坳上古村有着特别的吃乌米粽的习俗。坳上乌米粽属当地独创具有食疗效果的美味佳肴,是由山上野外的乌饭树叶、择子柴叶、金刚刺嫩头、枫香树嫩叶等十余种能食用的树叶将其洗净捣碎,过滤挤汁,再浸泡在糯米中,里面放有叉烧、咸蛋黄等馅,清蒸出来,香味四溢,不油腻,还具有健胃消食,祛风除湿,清凉解毒之功效。

75、端午节习俗主要有:

76、端午有哪些传统习俗

77、孟姜女的故事只是一个传说,关于粽子的形状,比较靠谱的说法是与牛角有关,这个说法出自于《诗经·周颂》:“时犉牡,有捄其角。以似以续,续古之人。”

78、大军进城之前,他和一个随从扮成普通百姓先进了城以勘察地形,刚进城不久,他就奇怪的发现城中的不少百姓都携家带口的往外逃。

79、古时人们到端午节,会结伴去郊外采药,采药途中会斗草玩,逐渐形成习俗。参与游戏的两人会持草相对站立,双手各持一草或花茎的两端。游戏开始后,二草相勾,双方各自把草向自己方向拉,谁的草或花茎被对方拉断谁为输。

80、2、挂艾。“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古人在端午会在家里插艾条和菖蒲icon,有杀虫、消毒、辟邪的作用。

81、插艾草就是其中最主要的一种。

82、一、端午节,当然一定要吃粽子

83、三、赛龙舟是端午节最主要的竞渡活动。

84、关于端午就是夏至的说法,最在在西晋著名史学家司马彪的《续汉书·礼仪志》中有记载:“仲夏之日,万物方盛,夏日至,阴气萌生,恐物不揉懋。”

85、端午节有三个习俗:吃粽子,喝雄黄酒、赛龙舟。

86、到了唐代,竞渡逐渐演变成了一个娱乐活动,其场面之热闹,是其他任何节日都无法比拟的,张建峰《竞渡歌》就有生动的描写:

87、传说楚国人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身体。王作楫说,古人赛龙舟时在终点设了鱼标、鸭标、铁标,谁拿到这3个标就获得了冠亚季军。为了让参赛者从远处看到终点,古人还会在3个标上用锦缎打上蝴蝶结。

88、男女老少下午都看赛龙舟,就这么简单。

89、端午节,又称端阳节、龙舟节、重午节、龙节、正阳节、天中节等,节期在农历五月初五,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端午节源自天象崇拜,由上古时代祭龙演变而来。仲夏端午,苍龙七宿飞升至正南中天,是龙飞天的日子,即如《易经·乾卦》第五爻的爻辞曰:“飞龙在天”。端午日龙星既“得中”又“得正”,乃大吉大利之象。端午节的起源涵盖了古老星象文化、人文哲学等方面内容,蕴含着深邃丰厚的文化内涵;在传承发展中杂揉了多种民俗为一体,节俗内容丰富。扒龙舟与食粽是端午节的两大礼俗,这两大礼俗在中国自古传承,至今不辍。

90、水族端五节。水族有吃素的习俗。据传水族的远祖从江西迁到贵州三都地区,在此开荒种地,创家立业。某一年的秋后,远祖的四个儿子来探望,远祖上楼取肉款待他们时,不慎失足坠楼而身亡。自此以后,水族从端节的第一天开始,只准吃素,直至端节结束后才能吃荤。

91、端午节小孩佩香囊,传说有避邪驱瘟之意,实际是用于襟头点缀装饰。香囊内有朱砂、雄黄、香药,外包以丝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丝线弦扣成索,作各种不同形状,结成一串,形形色色,小巧可爱,现已成为一种普遍的工艺品。在中国某些南方城市,青年男女还用香囊来表达浓浓爱意。

92、吃粽子:粽子也是药膳的一种。糯米具有益气健脾、开胃消食的作用。用来包裹粽子的粽叶更有讲究。北方大多用芦苇叶,南方多用竹叶和荷叶。

93、相传越王勾践灭国后,为了报仇,以竞渡的名义暗中操练水军。

94、包粽子,赛龙舟,纪念屈原。也是中国的传统节日

95、很久以前,有一个名叫保公的老人,和他的独子九保一起以捕鱼为生。

96、钟馗捉鬼,是端午节习俗。在江淮地区,家家都悬钟馗像,用以镇宅驱邪。唐明皇开元,自骊山讲武回宫,疟疾大发,梦见二鬼,一大一小,小鬼穿大红无裆裤,偷杨贵妃之香囊和明皇的玉笛,绕殿而跑。大鬼则穿蓝袍戴帽,捉住小鬼,挖掉其眼睛,一口吞下。

97、先秦时代,5月已经进入夏季,毒蛇、蚊虫开始繁盛,五月被认为是毒月,5日被认为是恶日,在农历5月初5这一天驱毒避疫,形成习俗,端午早时被称为“躲午”,逐渐演化成端午节

98、龙死了之后,便浮在了水面上。村民们看见这么大一条龙,都赶来分龙肉吃。那一天夜晚,死去的龙给村民们托梦:“我伤了老人的独子,自己也赔了一条命,如果你们能行好,就用杉树依照我的身躯,在江上滑几天,像我活着的时候一样,我就兴云作雨,让你们五谷丰登。”

99、公元前340年,爱国诗人、楚国大夫屈原,面临亡国之痛,于五月五日,悲愤地怀抱大石投汩罗江,为了不使鱼虾损伤他的躯体,人们纷纷用竹筒装米投入江中。

100、屈原非常热爱自己的国家,忠孝仁义的气节让屈原衷心的履行着作为一名臣子的职责,所以对于朝廷中他觉得不对的,都要直言规劝。

101、端午节当天,人们会在院门前和房檐下挂艾草或菖蒲,蚊虫害怕这种味道,能起到驱蚊的效果。

102、赛龙舟,是端午节的主要习俗。相传起源于古时楚国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投江死去,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他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时不见踪迹。之后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以纪念之。

103、大家都知道屈原是忠臣,所以每到五月初五,人们都会带着实物来纪念他。

104、端午节,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又称端阳节、午日节、天中节、龙舟节等等。端午节是古已有之的民俗大节,起源于中国,最初是古代百越地区崇拜龙图腾的部族举行图腾祭祀的节日,亦有起源于恶月恶日、夏季时令、蓄兰沐浴以及纪念屈原、伍子胥、曹娥等说法。总而言之,端午起源于南方百越,把农历五月五日视为“恶月恶日”起于北方,注入夏季时令“祛病防疫"风尚,附会纪念屈原跳江自尽等历史人物纪念内容,最后形成端午节文化相沿迄今。

105、端午节小孩佩香囊,传说有避邪驱瘟之意,实际是用于襟头点缀装饰。香囊内有朱砂、雄黄、香药,外包以丝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丝线弦扣成索,作各种不同形状,结成一串,形形色色,小巧可爱。在中国某些南方城市,青年男女还用香囊来表达浓浓爱意。

106、西周出土的史墙盘铭文中就有“(木齐)角(音戈)光,义其祀”之句”记载。这句话翻译过来就是:牲首的两个角平齐而有光泽,用来祭祀正相宜。

107、关于插艾草的习俗在《荆楚岁时记》中就有记载:“采艾以为人,悬门户上,以禳毒气。”

108、挂艾叶草和菖蒲,也是端午节的一种习俗,民谚说:“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在端午节,人们把插艾草和菖蒲作为重要内容之一,家家都洒扫庭除,以菖蒲、艾条插于门眉,悬于堂中。菖蒲是多年生水生草本植物,它狭长的叶片也含有挥发性芳香油,是提神通窍、健骨消滞、杀虫灭菌的药物;菖蒲叶片呈剑型,插在门口可以避邪,所以方士们称它为“水剑”,后来的风俗则引申为“蒲剑”,可以斩千邪。

109、端午节习俗:佩香囊

110、挂荷包和拴五色丝线,中国古代崇拜五色,以五色为吉祥色。五据说,戴五色线的儿童可以避开蛇蝎类毒虫的伤害;扔到河里,意味着让河水将瘟疫、疾病冲走,儿童由此可以保安康。

111、其实,“龙舟竞渡”早在战国时代就有了。在急鼓声中划刻成龙形的独木舟,做竞渡游戏,以娱神与乐人,是祭仪中半宗教性、半娱乐性的节目。后来,赛龙舟除纪念屈原之外,在各地人们还付予了不同的寓意。

112、端午节时,女孩要在胸前别上“缯子”,据说这种用彩色丝线缝制、样子跟粽子类似的布艺可以驱邪避恶。男孩则在颈上挂一个葫芦,里面收进“五毒”图案,意思是“收”了五毒。

113、除了吃粽子,插艾草,赛龙舟,不同的民族还有着不同的习俗,比如斗草,赠扇子,吃茄子或长豆等等,但追根究底,都是人们对辛福生活的祈求和对圣人先贤的追思,也正是这些深刻的文化内涵,让端午节在两千多年后的今天,仍然是中华民族最重要的传统节日。

114、赛龙舟,是端午节的主要习俗。相传起源于古时楚国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投江死去,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他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时不见踪迹。之后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以纪念之。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身体。

115、说完,黄巢顺手砍了几株艾草交给妇人,让她插在门上作为记号,这样起义军就不会伤害她了。

116、《史记》中就曾记载:“汉便东郡送枭,五月五日为枭羹以赐百官。以恶鸟,故食之。”因为吃的多了,所以枭渐渐地就越来说少,捕捉起来颇为不易,所以“枭羹”的习俗也就没有流传下来。

117、中秋节的习俗:赏月,祭月,玩月,吃月饼,烧斗香,走月亮,曳石,买兔儿爷,广州一带“树中秋”。

118、3、喝雄黄酒icon。古人在端午节这一天,打扫庭院,喝雄黄酒,同样有祛毒迎新之意。

119、端午最早可以追溯到夏商周时期,也就是历史中的上古时期。

120、先日准备好端阳艾与葛腾插在大门囗;

121、中秋观潮、赏桂之俗

122、在端午节还有点雄黄酒的习俗,会把酒在男孩的额头上写“王”字,在女孩的头上点五个点,人们认为,这样蚊虫苍蝇会被雄黄酒破解,驱邪避害。

123、端午节小孩佩香囊,传说有避邪驱瘟之意,实际是用于襟头点缀装饰。香囊内有朱砂、雄黄、香药,外包以丝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丝线弦扣成索,作各种不同形状,结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珑可爱。

124、关于吃粽子的起源有很多,但人们大多都愿意把粽子和屈原连接在一起。

125、端午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是为了纪念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这天人们会吃粽子、喝雄黄酒和赛龙舟。这些习俗可能会因地域差异而有所不同,有些地方不喝雄黄酒,但是会插艾叶也大门上,不管合种形式,意喻都是一样的。

126、在古代,端午节是为了逐疫,有驱祸免灾的意向。

127、粽子大家都很熟悉,但许多人不知道的是,端午,最早人们吃的不是粽子,而是“枭羹”。

128、习俗有:赛龙舟、吃粽子、佩香囊、悬艾叶菖蒲、悬钟馗像、挂荷包和拴五色丝线、饮雄黄酒,游百病、给孩子涂雄黄具体如下:

129、赛龙舟,是端午节的主要习俗。相传起源于古时楚国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投江死去,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他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时不见踪迹。之后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以纪念之。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身体。竞渡之习,盛行于吴、越、楚。

130、为了给儿子报仇,保公拿着火草,潜入龙洞,一把火将龙洞烧了,大火烧了三天三夜,终于把恶龙烧死了。

131、端午节的主要风俗有吃粽子、悬钟馗像、赛龙舟、挂艾草、饮雄黄酒、佩香囊、挂五色丝线、采药、翻药等。此外,全国各地各民族地区还有很多饶有趣味的习俗,如食五毒饼、佩五彩香囊、赶端午药市等等。所有这些习俗都从某种程度上反映了我国人民巧妙利用自然力来调节生存环境,保护健康,提高生活质量的技艺和智慧。

132、公元前278年五月初五,流浪到湖南洞庭湖的屈原投汨罗江,殉国而死。

133、在屈原看来,谏言是臣子应尽的责任,但他忘了,谏言本身就有弊端,作为一国之君,对于自己不喜欢的谏言是可以依律处理的。

134、悬钟馗像钟馗捉鬼,是端午节习俗。在江淮地区,家家都悬钟馗像,用以镇宅驱邪。

135、在这些少数民族的习俗中,关于对龙神的崇拜也渐渐流传了下来,其中又以苗族的龙舟节最为出名。

136、中秋吃“兽头”,打响鞭之俗

137、吴越民族作为上古时期的百越族群,大多数已经融入到汉族了,但也有少数支系的后裔,一直繁衍流传了下来,分化成了壮、布依、侗、傣、黎等民族。

138、到了东汉,便已经出现了吃粽子的习俗,但一直到晋朝,粽子才演变成端午的主要食品。

139、端午节主要的风俗习惯有赛龙舟、吃粽子、采草药、挂艾草与菖蒲、拜神祭祖、放纸鸢、饮蒲酒、雄黄酒、朱砂酒、打马球、跳钟馗、斗草等,其中赛龙舟和吃粽子是最重要,也是最有标志性的习俗。

140、以后,为了表示对屈原的崇敬和怀念,每到这一天,人们便用竹筒装米,投江祭奠,这就是我国最早的粽子——“筒粽”的由来。

141、端午节习俗:写符念咒

142、俗话说:“清明插柳,端午插艾”。这里的“艾”是指艾蒿,它的茎叶有挥发性精油,独特的香味可以驱蚊避虫。端午节自古以来也是祛病防疫的节气,因为正值夏至,寒暑相交,家家都会在这一天打扫门庭,将艾条插在门上,杀菌消毒。

143、端午节是中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风俗习惯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多彩,不同地区的节日习俗可能会有一些区别,主要的习俗有赛龙舟、吃粽子、采草药、挂艾草与菖蒲、拜神祭祖、放纸鸢、饮蒲酒、雄黄酒、朱砂酒、打马球、跳钟馗、斗草等。

144、吃粽子是楚国的风俗,为了纪念他,每到这一天,人们就将包好的粽子煮熟之后投到汨罗江里,鱼吃饱了,就不会伤害屈原。

145、在古代,人们采用的是干支纪年法,是按照干支的次序来确定日子的,节日也是一样,所以端午并不是固定在五月初五这一天,而是五月的第一个午日,后来,经过不断地演化,才将端午固定在五月初五。

146、满族的端午节。满族过五月端五是为了忻福禳灾。而且五月端五满族还讲究房檐上插艾蒿以防病,还讲究到郊外踏露水,据说用这天的露水洗脸、头和服,可以避免生疮疖、闹眼病。

147、端午节习俗:插艾条

148、关于苗族五月初五龙舟节,最主要的说法就是祭祀,就连传说都与龙有关。

149、一把艾草

150、纳西族端午节。纳西族每年农历五月初五日清晨,家家要吃糖枣糯米饭,喝雄黄酒。门前插白篙、三根葛蒲及两根大麦穗。节日里,集市上还摆设药摊,出售各类名贵药材。妇女们则绣织小香包、小钱包、布娃娃、扇套、笔套等手工艺品。

151、黄巢继续问道:“那既然是逃命,为什么要牵着年龄小的孩子,抱着年龄大的孩子呢?”

152、传说,孟姜女的丈夫杞梁被抓去修建长城。一别三年,音讯全无。

153、屈原一生三次被流放,可谓十分不得志,但即便如此,他也从内心深处热爱着自己的国家。所以当楚国的都城郢都沦陷的消息传来的时候,已经76岁的屈原留下了伤心的泪水,这些泪水是为已经死去的楚国人民的哀悼,也是为再也无法实现的信念而哀悼。

154、在上古时期,夏至和冬至是历法的分界线,所以意义十分重大,由此便演变出了各种盛大的活动。

155、给小孩子涂雄黄,为的是图利,驱病邪。

1998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