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句屋 > 语录 > 经典语录 >

雨雪曲

时间: admin 经典语录

1、回春暖阳照九天

2、今日大寒冷冻至

3、滴水成冰冷气寒

4、敢将十指夸针巧,不把双眉斗画长。

5、卢照邻最著名的五首诗

6、六、朔风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7、试看江山除旧貌

8、王维《从军行》

9、严冬凛冽手难伸

10、登上南山观古树

11、清代着名学者金圣叹有过精辟的论述:“三四(笔者注:此指律诗的第三句和第四句。下同)自来只是承之一体,不必用力太过。若上文发笔意在起句,则三四可尽承起句。若发笔意在次句,则可尽承四句。若发笔起句次句尽有意,则三四必须双承之。双承之者,或是顺承,或是逆承。顺承则三承一,四承二;逆则三反先承二,四乃徐承一也。

12、日暮沙漠陲,战声烟尘里。

13、卢照邻,初唐诗人。字升之,自号幽忧子,汉族,幽州范阳(治今河北省涿州市)人,其生卒年史无明载,后人有多种说法,有三子,现其后人居住在河北省正定县内

14、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15、大寒腊八喜相逢

16、卢照邻《雨雪曲》

17、出自南朝梁·横吹曲辞《木兰诗二首》之一。朔风,北风。柝,巡夜打更用的梆子。金柝,指刁斗,古代军中的一种炊具,白天用以炊饭,晚上用来打更报时。寒光,清冷的月光。铁衣,指铠甲。诗句描写战士在北风劲吹的寒冷之夜,穿着冰冷的铠甲守卫军营的辛苦之状。

18、冬与春交替,星周月讵存?

19、绕着营地能看见狐狸留下的踪迹,在山旁还依稀能看见雪地上马蹄的印记。

20、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21、《临阶竹》《同临津纪明府孤雁》《西使兼送孟学士南游》《赤谷安禅师塔》《奉使益州至长安发钟阳驿》《绵州官池赠别同赋湾字》《登封大酺歌四首》《文翁讲堂》《杂曲歌辞。行路难》

22、一部圣经从头阅

23、莫言五福临降瑞

24、苦恨年年压金线,为他人作嫁衣裳。

25、转要变化是说,转句是诗的关键,如果说起句和承句是铺垫,那么转句是从铺垫进入到主题情感抒发的关键合要渊水,这是说结句要深远。也就是说结句要有韵味。不能结的太直接。这个呢是我们以往讲过的内容,当时我们介绍了如何起句,如何转合,如何结尾。并且专门介绍了绝句的承句该如何写。

26、这种设问的好处是一方面可引起悬念;二方面可使全诗跌岩起伏,避免单调、平铺直叙。

27、客旅车中有影单

28、若按写作手法分,有①顺承,②递进式承接,③并列承接,④问答式承接和④逆势承接等。

29、《咏廿四气诗·大寒十二月中》

30、承联叙述了两次征战金军的经历均以失败而告终,使诗人的希望成了泡影,所以在这十四个字中包含了作者无比愤激和辛酸的感情,雄浑悲壮,气宇轩昂,为人们广泛传诵。“楼船夜雪”与“铁马秋风”正对,既传达出诗人的豪情壮志,又给人一种荒凉萧瑟之感,所以它表现出感情是比较复杂的。“楼船”、“夜雪”、“瓜州渡”、“铁马”、“秋风”、“大散关”,只是这几个名词,摆出几个孤立的形象。不写战争,而战争紧张空气,自然流露。有如对弈举棋子在手,静中有动,令人深思。这就是内心的激愤的并列意象。

31、虏骑三秋入,关云万里平。

32、吹角动行人,喧喧行人起。

33、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34、绕阵看狐迹,依山见马蹄。

35、作品原文:

36、物华万象季节牵

37、二、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38、承联紧扣诗题,写雨雪之大“暗”和“明”,极状雪之大冰之坚“。“胡沙”“汉月”,不仅为雪、为冰形容,也是强烈对比,点出所咏对象,即战争双方。当然,状“胡沙”以“暗”,状“汉月”以“明”,自然又反映了诗人尊汉鄙胡的情感。

39、将作者展现了出来。

40、春临节尾无身冷

41、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42、一年终结梅蕊清

43、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44、雪天冰地路少人

45、十五夜观灯

46、病身最觉风露早,归梦不知山水长。

47、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48、笳悲马嘶乱,争渡金河水。

49、大寒宜近火,无事莫开门。

50、诗在一联两句之间衔接问题。如果说起靠的是物事(名词),那么承靠的就是动词。而承的物事,必须要承起而展开,也就是要为起而展开,要和转有关联,这是必须的。更为重要的是,必须使其动起来,生动而不呆板。总之,承,不能只顾了描写而忘记了自己所要表达的主题。

51、秦韬玉《贫女》

52、这首诗颔联承接首联第二句,“一灯明灭照秋床”。颈联承接首联第一句“缺月昏昏漏未央”。打破了颔联在颈联前应承接首联第一句、颈联在后应承接第二句的习惯性思维模式,故称此种方式为逆承。

53、写好承句(承联)应注意

54、陆游《书愤》

55、谁爱风流高格调,共怜时世俭梳妆。

56、民强物阜家家乐

57、鸟鸣北地雪弹铗

58、腊尽难圆仁君愿

59、出自唐·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控,拉张。都护,都护府长官。铁衣,铠甲。着,穿。此以将军之弓不能开、都护铠甲穿不上的细节描写,突出强调了西北边塞的艰苦生活条件。将军、都护尚且如此,那么一般将士生活的艰苦情状也就可知了。这是由点及面的笔法,既给读者留足了想象的空间,又节省了笔墨,使诗句有言简意丰的效果。

60、天寒旗彩坏,地暗鼓声低。

61、要紧承首联,一浪接一浪,稳健顺承,紧接起的立意,要气脉相通,意境相连,自然地按照起的意境来继续深入地描写。除了一些的咏怀诗外,不能首联写电闪雷鸣,第二联写星转斗移;首联写阳光灿烂,第二联写肝肠寸断;第一联写冰川熔化,第二联写鲜花凋谢…。不能主题要表达哀伤,而承的描写却写的很欢快.这样就走题了。

62、乐观华夏扮新春

63、大寒到时寒冬始

64、晴日吟诗情却真

65、尽系名王颈,归来献天子。

66、清心送爽慧自开

67、三冬无雪天藏玉

68、承的讲究,重视律诗的层次与结构。哪一句该承接哪一句或哪几个字,都有严格的章法,须得一丝不苟。

69、高阙银为阙,长城玉作城。

70、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71、三、天寒彩旗坏,地暗鼓声低。

72、指围绕一个中心主题,分叙有关联的两件事或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即前后两个句子各反映一个相对独立的意思,但这两个意思成横向并列,也就是说明关系的前后两句共说一个意思,是一句说明另一句)。各层次平行排列,分别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来表述诠释或验证中心主题,使文章呈现出一种多管齐下、齐头并进的格局。

73、雨雪隔榆溪,从军度陇西。

74、七、朔风吹雪透刀瘢,饮马长城窟更寒。

75、苍松翠柏迎冬眠

76、夜深已梦早春声

77、雪似胡沙暗,冰如汉月明。

78、承联后分句“争渡金河水”在前分句的“笳悲马嘶乱”基础上由浅到深,这个承句就是递进承接式。

79、此时大寒没事做

80、天寒地冻,连彩旗也黯然失色,鼓声也显得低沉。

81、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82、长安古意

83、蓬门未识绮罗香,拟托良媒益自伤。

84、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85、承,即承上,就是承接开头的意思。承句在绝句中就是指的文章的第二句。承句对起句首先起着辅佐作用,进而它能让起句之意显得更有力度。

86、注意起如果是急的起,那么承宜纡缓,起如果是缓的,那么承宜坚挺赴之。其中或景生情,或情生景。或抒情,或写景,或叙事,均须以虚实螺旋式描述之。景为实,情为虚,前实者后虚,前虚者后实。俱实者板滞,俱虚者浮滑。若专写情或专写景,则难收生动空灵之致,渊永超迈之妙。

87、云压南山鸟唱歌

88、白话译文:

89、浮香绕曲岸,圆影覆华池。——《曲池荷》

90、关山客子路,花柳帝王城。——《送二兄入蜀》

91、一夕飞花兆瑞年

92、仓满丰盈户户甜

93、在描写时,和起的描写有所不同。因为起是要交代时间地点人物甚至人物在做什么的,所以对景色的描写就有了限制。而承因为没有了这样的限制,可以放开手来大笔墨地进行描写。所以,我们经常看到这样的诗中,起句平平,而承句美妙生动。

94、雨雪纷飞成了边塞的隔离,跟着军队度过了陇西。

95、缺月昏昏漏未央,一灯明灭照秋床。

96、度过大寒风雪日

97、出自唐代魏征诗《述怀》。在那寒冷的夜晚,古树中传来了几声寒鸟的哀鸣,空荡的山谷中,回荡着长猿的啼叫。这两句诗描写出诗人冬日夜行时的萧索和肃杀的景色。

98、鸣蝉更乱行人耳,正抱疏桐叶半黄。

99、卢照邻,初唐著名诗人,也是初唐四杰之一,尤其擅长诗歌和四言六言古诗。卢照邻诗歌风格多变,主张以生活为蓝本进行自由的抒情。卢照邻的长安古意被世人所称赞,也被誉为中国诗坛的一次全面的革新。也对中国诗歌史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意义。长安古意的问世,激起了千层浪花,意味着这首诗歌在中国诗坛上的地位之重。

100、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101、四季终结全圆满

102、起承转合是诗文写作结构章法方面的术语。旧时诗文惯用的行文方法,后泛指文章作法。“起”是起因,文章的开头;“承”是事件的过程;“转”是事件结果的转折;“合”是对该事件的议论,是结尾。平直是说起句可以简单些,写的平实点。春容是说,承句要弥补起句的不足。把事件的过程描写充实

103、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104、小年除夕迎春还

105、国富民强颂太平

106、节旄零落尽,天子不知名。

107、即承句第一分句承接首句,也就是下句比上句的意思更进一层。一般由轻到重,由小到大,由浅到深,由易到难。也就是讲在两个句子中,后句的意思在前句的基础上有明显的推进。由不一定十分明确到比较明确,意思进了一层。

108、小寒过,大寒连

109、出自皇甫冉《寄刘方平》。赞叹那青松一年四季都不改青绿之色,即使是像现在这天寒地冻、大雪纷飞的时刻,它仍保持着它坚贞的气节。

110、腊酒自盈樽,金炉兽炭温。

111、四、叹息青青长不改,岁寒霜雪贞松枝。

112、修身净心法喜乐

113、《诗法家数》中说:“或写意,或写景,或书事,用事引证”,“要接破题,如骊龙之珠,抱而不脱”。无论律诗或绝句,承在诗中是四大要素之一,一首诗的意脉是否顺畅,承句起了非常关键的作用。

114、不见村头点火烟

115、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116、景承如:

117、原创·慧明(兰州新区)

118、乌云漫漫愁绪绵绵,路途苍茫迷失了回家的路。

119、按写作手法分

120、漫漫愁云起,苍苍别路迷。

121、严冬晴暖冷将去

122、此时寒舍取暖意

123、五、寒沙茫茫出关道,骆驼夜吼黄云老。

124、客路青山下,行舟绿水前。

125、至于写法,若按写作内容分类,有:①景承,②意承和③点题等方法。

126、一、古木鸣寒鸟,空山啼夜猿。

127、九月九日登玄武山

128、大寒四九走冬天

129、出自南朝陈·江总《雨雪曲》。诗句描写战场上天寒地冻、旗坏鼓哑的恶劣环境。

130、坐感岁时歌慷慨,起看天地色凄凉。

131、全家团聚迎早春

132、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133、承句写景的主要作用在于对起句的承接,起句的自然条理延伸。我们看承联"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所描写的景色是承接了第二句的水字,把行舟所看得到的情景描写的非常出色。这里大家注意!这个承接的句子,好象没有多少哀伤和思乡的愁绪在里面。似乎和整个的主题不合。但应该要注意到,在转合两句中所流露出的淡淡的思乡之情的时间是在很久以后,而承接的句子所描写的时间是在离开家乡的路上,作者还不知道思乡的苦楚,只有一路上看到好山好水的兴奋。那么离开时的兴奋和在他乡做客的乡愁就形成了一个鲜明的对比,这是一种前后的照应和对比。这样一对比,作者的乡愁就显得更加凄苦和动人。

134、唐·元稹

135、是在承接起的时候,不是按起句出现的先后顺序,而正好作了颠倒。这多出现在律诗中。

136、几日阴寒雪末分

137、“谁爱风流高格调,共怜时世俭梳妆。”与首联“蓬门未识绮罗香,拟托良媒益自伤。”相承,起的第一句以“绮罗香”衬“贫”字。第二句以“伤”字点题立意,贫女自伤,以“伤”贯通全篇线脉。承联上句是自矜身分,下句是鄙弃时俗,紧接起的描述伤感地揭露和批判鄙薄的流俗。

138、王湾《次北固山下》

139、天寒彩旗坏,地暗鼓声低:远离故土,远离亲友,戍卫边土。天气寒冷啊,连色彩鲜艳的彩旗都破烂不堪了,天色阴沉啊,连振奋人心的鼓声都低沉下去了。更何况戍卒的心呢?

140、锦里开芳宴,兰缸艳早年。——《十五夜观灯》

141、出自元·陈孚《居庸叠翠》。黄云,指沙尘暴。诗句描写居庸关外的景象。前句写白天所见的荒凉之景:茫茫沙漠一望无际,出关之道天寒地冻。“寒沙”之“寒”点出了天气之寒冷;“茫茫”,则写出了沙漠的广阔无垠。后句写夜晚行走于沙漠中的艰苦情状,但不直写,而用侧笔。写沙漠难行,以“骆驼夜吼”来表现。骆驼是沙漠之舟,本就适应沙漠的艰苦环境,而今却在夜中发出低沉的吼声,其艰难情状自然可以想见。写沙尘铺天盖地而来的景象,以“黄云”来比喻,且以“老”字来形容,既突显了沙尘的浓厚,又形象地写出了风卷黄沙的沙漠夜景。

142、唐代诗人卢照邻的代表作包括:

143、《雨雪曲》是南朝诗人江总所作的一首五言诗。《雨雪曲》是乐府横吹曲辞其中的一曲。横吹曲辞是乐府,来源却是胡曲,本是军中之乐。

144、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145、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146、长安大道连狭斜,青牛白马七香车。——《长安古意》

147、出自唐·卢汝弼《和李秀才边庭四时怨》。朔风,北风。诗句描写冬天边塞地区极度寒冷的情状,意在强调守卫边疆的艰苦。“透刀瘢”,言风雪之寒能透过刀的正面而在反面留下寒冷的瘢点,这是夸张的表达,其意是强调边塞寒冷的程度;后句则是“用典”与“夸张”并用。古乐府有“饮马长城窟,水寒伤马骨”,此言“窟更寒”,意谓比“水寒伤马骨”的程度还要进一步,其意也是强调边境的寒冷程度,从而让人体会到守卫边境艰苦险恶的生活与生存环境。

148、王安石《葛西驿》

149、“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顺承,看到眼前“莺”争着飞向树上;顺便接下来就问谁家的“燕”在衔泥筑巢?颔联写莺燕,是诗人游程中首先所见地方,是“孤山寺北,贾亭西”。莺,是春的歌手,都争着飞到向阳的树上去歌唱;接下来就是燕,燕是春的信使,已开始衔泥筑巢,这里形成一片生机勃勃之势。用“早”来形容黄莺,体现了白居易对这些充满生机的小生命的由衷的喜爱。一个“争”字,让人感到春光的难得与宝贵。用一个“啄”字,来描写燕子那忙碌而兴奋的情态。这两句先着意描绘出莺莺燕燕的动态,后选取了典型与分类排列相结合:中间写莺、燕、花、草四种最常见的春天的景物,独具匠心。这样的思路前后是连贯的,脉络是清晰的。

150、九月九日眺山川,归心归望积风烟。——《九月九日玄武山旅眺》

151、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152、这也是一首送别诗。承联用了流水对,一变首联的严整宏壮为似水柔情。道出与友人远客他乡的心境息息相通,虽然一去一留,但自己与之同病相怜,对彼此的心情感同身受,有着深切的理解与同情。

153、王勃《杜少府之任蜀川》

154、按顺序说出连续的动作或相关的情况。沿上句所造之“势”,顺势延伸。是在“起”基础上的发展,安排意象要在“起”的背景上展开。

155、明朝换新律,梅柳待阳春。

183571